回眸七年,執(zhí)著向前——紀念汶川地震七周年

2015-05-12 21:38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社區(qū)網(wǎng)

    應急網(wǎng)5月12日消息 2008年5月12日,每一個中國人都始終銘記的日子,一時間大地顫抖,山河嗚咽。一場里氏8.0級的地震無情的降臨了汶川,震痛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轉眼間七年時間已經(jīng)過去,而川蜀同胞們的境況仍然牽動著我們的心。他們過的還好嗎?當年那些向汶川伸出援手的人現(xiàn)在在哪里?從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從領導人到社會大眾,中國應急之路又將走向哪里?
    今天,由國家應急廣播和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聯(lián)合推出的《國家應急廣播-高速加油站》特別節(jié)目中邀請到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和綠野救援隊首任隊長海貓,和聽眾一起回眸七年,執(zhí)著向前!
    逝者已矣,災難留下的,除了殤痛,更多的則是成長與變化。7年來,災后應急體系、民間救助力量、應急教育發(fā)展……它們留下了怎樣的足跡?
   “科學減災 依法應對”防災減災日宣普活動豐富多彩
    汶川地震之后,人們開始更加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災難、人與公共危機的應對與處理。開始理性的探索、科學的布置、全方位的參與防災減災活動。今天,國家應急廣播“緊急時刻 撐你一把”主題活動在北京世茂百貨舉行,活動通過情景再現(xiàn)、應急知識問答、緊急狀況關鍵詞征集等方式,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正確應對生活中常見的緊急狀況甚至災害。
    同時,今天上午,由紅十字會舉辦的“防災減災從我做起——超大型城市人員密集場所突發(fā)事件應急演練暨首都緊急救援志愿服務站啟動”活動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舉行。記者在應急演練的現(xiàn)場發(fā)回連線報道:志愿者模擬人員密集場所發(fā)生地面塌陷事件,引發(fā)恐慌踩踏,導致人員受傷,在接到現(xiàn)場工作人員和群眾求救電話后,999緊急救援隊及時出動,專業(yè)航空救援直升機、醫(yī)療急救車、急救摩托車和緊急救援志愿服務骨干人員聯(lián)合開展行動。隨后,中國首都緊急救援志愿服務總隊200人名隊員,現(xiàn)場展示了心肺復蘇、創(chuàng)傷救護等救護技能。
    中央臺記者白杰戈一直沖在突發(fā)事件報道的第一線,今天,他在節(jié)目中接受采訪時表示“前兩年有句話說‘躺在時間的河流上去紀念汶川’,我想除了在5.12、4.12、4.20這樣的紀念日當天,在紀念日之間的每一天,我們怎樣去成熟地面對日常的生活中沒有辦法避免的災難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想要達到“全民學自救、人人懂應急”的目的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民間救援力量“一躍而起”
    目前,國內民間救援組織呈現(xiàn)出遍地開花,蓬勃發(fā)展的趨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國內約有350余支民間應急救援隊伍,其中相對活躍的隊伍約100支(主要齊聚于藍天救援聯(lián)盟和壹基金救援聯(lián)盟兩大聯(lián)盟之內)。綠野救援隊首任隊長海貓稱:“民間救援組織的活動還存在很多制約”。首先是救援合法性問題。民間組織參與救援,往往是自發(fā)行為,其中難免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如救援是否專業(yè)、救援人員是否具備必要的技能資質,在救援中造成二次傷害、造成財物損壞是否需要賠償?shù)?。其次是民間救援的經(jīng)費來源不足,造成民間救援力量難以更大地發(fā)揮作用。第三,民間救援組織缺乏更高層面的引導和溝通。由于是群眾自發(fā)行動,民間救援力量在救援前期的準備以及救援過程中,往往缺乏與前方的溝通,在行動組織中難免盲目。對此,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尹光輝說“不管是‘國家隊’還是‘民間隊’,各方力量應各取所長,早日形成以國家救援為主、民間救援為輔的完整高效的應急救援體系才是當務之急。”
    民間慈善組織探索救災新模式
    隨著政府加快推進職能轉換、政社分開,慈善組織擁有更大的自主發(fā)展空間。過去“官辦”慈善機構在災害救援中“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正在改變。一方面社會組織、志愿者等民間救援力量成為政府救災力量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面政府不斷在信息、機制和物資上給予慈善組織最大的支持和配合。壹基金公眾參與中心總監(jiān)葉婉女士在連線中稱“目前,壹基金在全國有3大救災網(wǎng),在14個災害多發(fā)地建立了15個省級的聯(lián)合救災網(wǎng)絡,有550家民間的公益組織合作伙伴。救援聯(lián)盟在全國招募志愿者并建立專業(yè)的救援隊,全國已有285家注冊隊伍,其中骨干隊伍60支,隊員3000多名,他們都擁有專業(yè)的戶外救援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壹基金還建立了一個企業(yè)聯(lián)合救災平臺,就是在大災來臨之時,救災物資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他們的專業(yè)的倉儲和物流運輸送達災區(qū)。”
    “政府部門應該進一步開放救災市場,鼓勵社會上那些有能力的慈善組織,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尹光輝提出自己的建議。
   應急教育,不能只用來“應景”
    4月20日,一份“應急中國”公益組的調查報告引起了媒體的注意。該公益組在云南省曲靖市紙廠鄉(xiāng)調研期間,曾對紙廠鄉(xiāng)200名平均年齡在13歲的小學生,做了一項關于“小學生防災減災知識掌握情況”的問卷調查。
    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21%的青少年知道下雨天應該躲在山洞里,不能躲在大樹、屋檐、山頂帳篷里;94%的青少年甚至不了解狂犬病的致死率為100%;57%的青少年不知道在拯救溺水者時,從正面接近是危險的;45%的青少年錯誤的認為可以用尼龍繩或者鐵絲捆綁止血。學生的平均成績?yōu)?9分。不及格。
筆者相信,這份“不及格”的成績單不僅僅存在于云南偏遠地區(qū),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中,這種情況應該普遍存在。
    5月7日至10日,“應急中國”項目組深入云南“8.03”震區(qū)的紙廠鄉(xiāng)中心學校,為轄區(qū)內9所學校近3000名學生帶去了應急物資,并為那里的師生帶去了專業(yè)的應急知識,為學校組建了一支30人的“全國首支鄉(xiāng)村學校專業(yè)‘應急管理師’隊伍”,方便以后開展排查工作和應急知識宣普,用該項目負責人崔元澤的話說:“這是一件‘授人以漁’的好事。”
    一直以來,應急教育作為教育中的一個“盲區(qū)”,往往在災難發(fā)生后才會引起廣泛關注,即便被階段性的重視,也常常淪為應景之作,缺乏系統(tǒng)的教育和演練。要想真正將防震防災教育落實到位,就應該少做些表面文章,多做些實際工作。
    回憶,是為了不遺忘
    7年,不過是二千多個晝夜,而就是這二千多個日日夜夜,書寫了一首首涅槃重生的史詩。
    7年后再看汶川,曾經(jīng)傷痛的土地在五月的陽光下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回憶,是為了不遺忘,是為了更好的前行!災難過后,不僅要學會堅強,還應提高危險意識、學會應對它的辦法,從中汲取教訓,找出問題,不斷完善應急體制的建設,這不應是每年到這一節(jié)點才會思考的問題。(作者 中國高速公路交通廣播 李琪)

 

責編:郭婧婷
轉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