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濤:應急廣播是一只局部起效的噴霧劑

2016-07-25 22:00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網(wǎng)

蘆山地震,舉國關(guān)注。然報道從震區(qū)發(fā)出,多是給局外人看的,媒體真的就只能通過這種間接的方式、兜一個大圈子才能發(fā)揮作用嗎?這就好比是,膝蓋磕破了,口服一片廣譜抗菌藥,雖說是作用于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但患處不足,別處有余,間接起效,起效較慢。況且,廣譜藥吃多了會有耐藥性,同類信息一旦過量,也會出現(xiàn)一個接受效果拐點,人們會在過飽和的信息接受中心理上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魯迅就曾描寫過類似的情況。

此次蘆山地震,有所不同,應急廣播,應運而生,如一只局部起效的噴霧劑,及時出現(xiàn),與內(nèi)服藥完美配合。震后不久,國家應急廣播蘆山縣開播,專屬頻率只覆蓋在地震災區(qū),高音喇叭回響在縣城上空,各種信息現(xiàn)采現(xiàn)播,“今天下午蘆山停電”,“明天上午縣城東頭要發(fā)雨傘”。類似這樣的消息,在應急廣播中反復播出,就像村頭的喇叭,播音員都會習慣性地說上幾句句“父老鄉(xiāng)親們”“請注意、請注意”這類“村長體”。更有直接者,主持人走出直播帳篷外,撞上來求助的人,問明情況,轉(zhuǎn)身回去就播,大喇叭一響,路過的志愿者馬上找來。信息的傳播效果立竿見影,旋即解決問題。真如噴霧藥劑一般,瞬間起效,直達患處!此外,量的控制在只覆蓋局部的電臺里顯容易得多,重要信息是三遍還是五遍,或者十遍都行。膝蓋可破了,噴一下、兩下、三下都可以。不用像廣域媒體那樣照顧各方,有了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的集中和專注。因此,這次實踐成功的意義不僅在廣播,不僅在媒體,更是應急救災體系的完善、人道主義的延伸。(記者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崔海濤)

責編:王麗陽
轉(zhuǎn)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