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該怎么辦?被困時,怎樣通過自救提高生存機會?怎樣快速、恰當?shù)鼐戎宦袢藛T?記者請教了樂山市防震減災局應急救援科科長楊學文。
什么是地震?
地震就是大地的震動。在地球內(nèi)部構造力的作用下,某處巖層發(fā)生突然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在瞬間急劇釋放出來,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該處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動,地震就這樣發(fā)生了。
地震包括天然地震(構造地震、火山地震)、誘發(fā)地震(礦山采掘活動、水庫蓄水等引發(fā)的地震)和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體墜落等產(chǎn)生的地震),我們通常所說的地震是指天然地震中的構造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發(fā)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其中約5萬次人們可以感覺到;能造成破壞的僅有100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幾次。
地震來了怎么辦?
地震發(fā)生時,我們該怎樣做呢?
家中如何避震?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你正在室內(nèi),已經(jīng)來不及跑到室外,就要迅速選擇一個相對安全的避震地點躲起來,注意降低重心、保護好頭部。住樓房的避震地方為:牢固的桌下,低矮、牢固的家具旁;開間小、有支撐物的房間,如衛(wèi)生間、內(nèi)承重墻角、震前準備的避震空間。如果住平房發(fā)生地震時,室外又開闊,盡可能跑到室外避震。如果住樓房,震時切記不要跳樓、翻窗,不要到陽臺上、外墻邊、窗戶邊去,不要躲在房屋的大梁下,千萬不要驚慌亂跑。
學校如何避震?
學校平時要結合教學活動,向學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震抗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時,如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間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nèi)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絕不可讓學生亂跑或跳樓。待地震過后,按學校準備的疏散路線,在老師的指揮下,有組織地迅速撤離。如果是在操場或室外,則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你正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千萬不要蜂擁著往外逃,這時你要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注意保護頭部;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疏散。
如果你正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要選擇結實的柜臺、大件結實的商品或柱子旁邊,以及內(nèi)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它東西護住頭部;避開容易破碎的玻璃門窗、櫥窗或柜臺;避開高大不穩(wěn)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如果你正處在行駛的汽車內(nèi),你要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等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戶外如何避震?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你正在戶外,你要就地選擇開闊地蹲下或趴下,以防摔倒,不要亂跑,要避開人多的地方;要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如:樓房,尤其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過街橋、立交橋上下,以及高煙囪、水塔下等;要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野外如何避震?
如果地震發(fā)生時你正在野外,應該找一個安全開闊處躲避,迅速離開河邊、湖邊、海邊、水壩、橋面或橋下,防止地震時河岸坍塌,堤壩垮塌。
同時,要注意避開山邊的危險環(huán)境;要避開山腳、陡崖,以防山崩、滾石、泥石流等;避開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滾石前進方向跑,切不可順著滾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結實物下,或蹲在地溝、坎下;特別要保護好頭部。
震后如何自救與互救?
地震發(fā)生過后,怎樣自救與互救呢?專家為大家介紹了很多實用的方法。
自救——抓住生存的機遇。
注意用濕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頭部,一是避免意外事故,二是避免灰塵嗆悶發(fā)生窒息的危險。
盡量活動手和腳,并清除壓在身上的物品。
用周圍可搬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擴大安全活動空間,保障有足夠的空氣。
條件允許,盡量設法逃避險境,朝更安全寬敞、有光亮的地方移動。
幾個人同時被壓時,要互相鼓勵。在周圍安靜時或能聽到上面(外面)有人說話時,應敲擊出聲,向外界傳信息。
無力脫險時,盡量節(jié)省力氣,要靜臥,保持體力,尋找食品和飲用水,并計劃使用,以延長時間。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樂觀,等待時機。
脫險后怎么做?
首先是迅速救人。在有關人員的指導下,采用科學的方法,積極參加互救活動。
從危房中撤出時,應當先滅掉明火,切斷電源、火源和氣源。盡快離開室外各種危險環(huán)境,遇到特殊危險時要注意保護自己。
不要回房去取東西,謹防余震隨時發(fā)生。盡快與家人或機關、學校取得聯(lián)系,到單位或指定的疏散地點去。
互救——減少傷亡,增加幫手。
震后救人的原則。
救助者要先救近,再救遠,先救醫(yī)務人員和強壯人員,以便增加幫手。要確定被壓埋者的情況,先讓被壓埋者的頭部露出來。
急救者要針對不同情況,如窒息、出血、骨折等,予以適當處置。救出受傷者作簡單處置后,轉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震后救人的方法。
要用最快的速度使傷者頭部充分暴露,并清除口、鼻腔內(nèi)的異物,保持呼吸通暢,然后再暴露胸腹部。如有窒息,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挖掘時,要分清哪些是支撐物,哪些是壓埋阻擋物,保護支撐物,清除阻擋物,保護被壓埋者賴以生存的空間不遭覆壓。被壓埋者不能自行出來時,不要生拉硬扯,防止進一步造成損傷。
對于脊椎損傷者,挖掘時,要避免再次加重脊椎損傷。從廢墟中救出后,在轉送搬運時,應使用硬擔架或門板,絕對禁止脊椎彎曲或扭轉;不能一人抬肩,一人抬腿,以免造成傷者癱瘓。凡四肢骨折、關節(jié)損傷者,應就地取材,制作夾板,實施固定。固定時,應顯露傷肢末端,以便觀察血液循環(huán)。
對于在黑暗、窒息、饑渴狀態(tài)下埋壓過久的人,救出后應給予必要的護理。
如何識別地震謠言?
地震謠言是指沒有確切來源,毫無科學根據(jù)、傳播迅速,易造成不良社會后果的地震消息。那如何識別地震謠言呢?
首先,地震預報須具備三要素,即預測未來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一個完整的地震預報(主要指短臨預報)必須包括三要素,同時還應當包括對震害的預測。地震預報分為4類,即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臨震預報。
其次,只要不是政府正式發(fā)布的地震預報,就都不要相信?!兜卣痤A報管理條例》規(guī)定,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fā)布;省、自治區(qū)、直轄市行政區(qū)域內(nèi)的地震長期預報、地震中期預報、地震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發(fā)布;已經(jīng)發(fā)布地震短期預報的地區(qū),如果發(fā)現(xiàn)明顯臨震異常,在緊急情況下,當?shù)厥?、縣人民政府可以發(fā)布48小時之內(nèi)的臨震預報。其它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都無權對外發(fā)布地震預報。
凡是將發(fā)震時間“預報”到一天以內(nèi),甚至“精確”到幾點幾分者,肯定都是謠言,因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預報水平都無法達到這樣的精度。(記者 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