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這一行七十多人都是紅三十四師閩西紅軍將士的后人,6月26日他們從閩西出發(fā),來到廣西湖南,在他們戰(zhàn)斗犧牲的地方緬懷祭奠,經過多年的找尋最后終于在湘江邊上找到了他們的名字。這次前來參加紀念活動的烈士后人,年紀最大的82歲,年紀最小的只有7歲,烈士后代李增元帶來了家中保存了80多年的老物件,這是李增元的爺爺李明輝當年參加革命時戴的袖章。八十多年的思念凝聚在這一刻,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是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而這次活動的發(fā)起人,龍巖電視臺的記者邱學軍,這已經是近三年第九次來到湘江之畔。
我說這個事情不是我干的,就是我記者我只是采訪,比如說你發(fā)現(xiàn)了我來采訪,后來我自己想通了,我覺得這應該也是記者社會職責的一個延伸。
記者:邱學軍不是客家人,也不是紅軍后代,作為媒體記者,邱學軍之所以要幫烈士尋找親人,還得從三年前熱播的電視劇絕命后衛(wèi)師說起,這部劇是以長征初期紅三十四師壯烈事跡為事實創(chuàng)作,在福建長汀拍攝,邱學軍作為龍巖電視臺的記者報道電視劇的拍攝和播出的情況,從此與紅三十四師結下了不解之緣。
后來我就去北京采訪了閩西籍的將軍后代,然后他們就特別生動的就講了一些他們的父輩,就是長征或者說關于湘江的一些事情,就是一些打仗,特別感動人,特別悲壯的一些經過。
記者:韓晶晶就是邱學軍當年的采訪對象之一,她的父親韓偉就是當年湘江戰(zhàn)役的鐵血后衛(wèi)紅三十四師一百團的團長,當年掩護紅軍主力部隊渡過湘江以后,紅三十四師被國民黨軍包圍,傷亡慘重,韓偉為了掩護師長陳述湘向湘南轉移,率部突圍戰(zhàn)斗到彈盡糧絕,從山崖上縱身跳下,后來他和兩位戰(zhàn)友被當?shù)孛型醣旧牟菟幚芍芯认?,藏在自家的地窖當中幸存了下來,如今在王本生家對面的山坡上,一座紅三十四師烈士墓掩映在青草綠樹間,這座墓是韓偉的后代韓晶晶和另外四名紅軍后代所修,當年的紅三十四師六千名閩西將士在湘江戰(zhàn)役中犧牲,他們中大多數(shù)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退休以后韓晶晶開始做一件事情,尋找三十四師的英魂,銘記歷史,她帶著同樣是閩西老紅軍后代的愛人到閩西,廣西,湖南等地重新走過長征路線,再沿途尋找三十四師遺落的記憶。
我也想找回我們紅三十四師這六千多個紅軍將士的名字,只可惜努力到今天也僅僅找到了1040個,這是在福建省民政廳福建省黨史辦龍巖和三明兩市的民政工作當時那些同志們的努力之下,由龍巖三明兩市共同湊成了這1040個名字,也只占那支部隊的很少一部分。
2009年是湘江戰(zhàn)役75周年,經過苦苦尋找衛(wèi)國,韓晶晶遵照父親的遺愿,在湘江畔為紅三十四師的六千名將士立了一塊無字碑。
我實在是找不到這些烈士們的名字了,只好在灌陽的烈士陵園里面立下了一塊小小的紀念碑,在那個基座上我寫下了那樣兩句話,說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功勛永世長存,被掩護黨中央,軍委和主力紅軍,在湘江戰(zhàn)役中犧牲的紅三十四師六千閩西紅軍將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