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帶來“黑海嘯”風險

2019-11-05 13:26 來源:聯(lián)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亞太區(qū)域辦事處

1

日本東北大學海嘯工程學教授今村文彥

 

11月5日是世界海嘯日,借此機會,人們能夠加深對“黑海嘯”給那些喝下毒水的幸存者所構成巨大健康風險的認識。

國際災害科學研究所所長、日本東北大學海嘯工程學教授今村文彥(Fumihiko Imamura)表示,受工業(yè)污染影響的海岸線上的海嘯波因密度和粘度增加,既具有強毒性,又具有更大的破壞性。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部9.1級大地震和海嘯造成超過15000人死亡,8年后,研究人員對宮城縣氣仙沼市一名幸存者用清酒瓶收集的水樣本進行了檢測。

海嘯波的流行圖像是海水清澈見底,但從當時的電視畫面上可以明顯看出,2011年地震發(fā)生時并非如此,直到今年年初,研究人員才設法分析了海嘯襲擊時收集的水樣本。

今村教授解釋說:“正常的海嘯只含有鹽水,但‘黑海嘯’則不是這樣。日本中央大學水力和海岸工程學教授清川太郎(Taro Arikawa)對這一樣本進行檢測時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大量的泥土、沙子和包括鉛和汞在內的污染物,這些物質在吞咽者掙扎著逃離海浪時會對其健康造成威脅。”

他表示,這項分析解釋了為什么許多醫(yī)生報告幸存者中存在肺部問題和肺炎等疾病。

“這種水的密度和粘度越高,海嘯的鋒面就越大、越高、越湍急。據(jù)估計,其破壞力是正常海嘯的3至5倍。”他說。

海洋污染——包括未經處理的污水的排放——沿著高度工業(yè)化的海岸線增加了海嘯風險的新范圍。

“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經驗教訓,當海嘯襲擊工業(yè)區(qū)時,將導致黑色海嘯。”他說。

日本電視網NHK采訪了氣仙沼市海嘯幸存者上田勝郎(Katsuro Ueda)先生,他發(fā)現(xiàn)了保存的水樣,并將瓶子交給專家分析。

2011年的海嘯摧毀了氣仙沼的大部分地區(qū),造成該市2000人死亡。鎮(zhèn)上的漁船著火了,因燃油泄漏而燃燒了四天。

這座城市的一塊古老的海嘯石上寫著:“時刻準備迎接意外的海嘯。選擇生命遠勝過你的財產和貴重物品。”(作者丹尼斯·麥克萊恩Denis McClean)

責編:郭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