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走進玉樹藏族自治州德卓灘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工人們正抓緊時間為新扦插的藏柳澆水灌溉。80公頃的苗木林雖沒有夏日的綠意盎然,卻也蔚為壯觀。
今天這個基地之所以有如此規(guī)模和成就,離不開第一批建設者,他們像撫育自己的孩子一樣,將曾經的沙礫灘變成了連片公益苗木林,用信念和心血,為玉樹創(chuàng)造出一片綠色的奇跡。
“今年4萬株苗木已經出圃了,這是真正見效益的第一年。”說話的是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的創(chuàng)始人,玉樹州林草局局長昂江多杰。從二月底開始,他就吃住在基地,一步也沒有離開。
10年前玉樹地震災后重建期間,德卓灘成為了玉樹州委州政府的指揮所在地,同時也是受災群眾的集中安置點。2015年3月,玉樹州將災后重建規(guī)劃的德卓灘產業(yè)園區(qū)調整為玉樹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加快推進林木良種繁育產業(yè)化進程。
從此,玉樹州林草局的60多名干部職工走出辦公室,扎在沙礫灘,在雪域高原為林木良種繁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昂江多杰告訴我們,當時這里都是水泥地、板房,大家不僅要拆除建筑垃圾,還要清除生活垃圾,再加上高原惡劣的天氣,十分辛苦。但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和條件,也沒有磨滅他們一心想要種活苗木的信念。
一直在林業(yè)站當站長的公保丹增正是基地的建設者和見證者。見到公保旦增時,他正俯下身查看新扦插的樹苗長勢,扶正浸泡在水渠中的幼苗……那里需要,就在那里搭把手。
“那個時候,太苦太苦了.我們所有的干部職工全都在這個地方,每天吃點粉湯和饅頭,就出去干活,我們的樣子和工地上干活的工人沒什么區(qū)別,連小伙子干活都干哭了,更別說姑娘們了”。
經過45天的奮戰(zhàn),60名林業(yè)職工、300多名工人,用他們頑強的意志,清理11萬立方廢墟垃圾,建成了80公頃繁育基地,他們戲稱自己是“綠化民工”,昂江多杰是“民工隊長。”
如今,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不僅創(chuàng)造出玉樹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成功范例,而且為高原城鎮(zhèn)造林綠化提供優(yōu)質的適宜樹種,降低了苗木成本,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如今在這個基地,除了種植河北楊、小青楊、青海云杉等十幾個品種的苗木,這幾年,昂江多杰他們又發(fā)現,高原藏柳的成活率和壽命遠高于其他樹種,很大程度能解決苗源緊張的問題。為此,他們今年栽種了約1萬株的藏柳,希望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能將這些樹苗栽種到玉樹的各個地區(qū)。
現在,德卓灘不僅苗木成林,周邊的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州林草局的助理調研員丁海山說:“小時候,我們在巴曲河邊玩,從來沒見過水獺,現在通過紅外攝像機,我們真的看到水獺了”。
“這些年,我們不僅在種樹,我們還在為保護環(huán)境做努力,我們各個縣的管護員們經常要上山撿拾垃圾,讓這里的山變得干干凈凈的。”昂江多杰一邊說,一邊從手機上給我們看管護員們撿拾垃圾的照片和視頻。
公保旦增講的一個小故事挺有意思.有一次他在苗木基地里撿垃圾,一個法院的退休人員以為他是撿廢品的人,還讓他把他們的飲料瓶給收了,讓他哭笑不得。
看著今天的德卓灘,昂江多杰和公保旦曾感慨良多。他們笑著說,小樹苗長大了,我們變老了;小樹苗變綠了,我們的頭發(fā)變白了……(青海日報記者 楊燕玲 何嫻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