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保健品成了“坑老品”

2019-06-15 11:00-12:00 責編:母晨靜

00:00 00:00

 

剛才在宣傳片講了非常多的功效,包括把血栓溶解,包括軟化血管,包括對心血管很多治療效果,那這個其實在法律上就是不允許的,而且國家也明確規(guī)定在宣傳資料當中不能以治病為導向,那么這個片中明顯就是夸大了療效,實際上這是一種嚴重誤導。

記者:除了利用科學宣傳夸大療效,紅瑞樂幫公司另外一個銷售套路就是讓老年人現(xiàn)身說法,他們銷售的名為牦牛酸奶粉的保健品,實際上跟普通奶粉的功能和用法沒什么區(qū)別,但是他們卻錄制了所謂的老年人現(xiàn)身說法視頻,讓老年人說吃了不僅能夠改善睡眠,還能夠走路輕松。這些所謂現(xiàn)身說法的視頻被拿到各個店面播放,讓心里毫無防備的老年人在組織者一步一步的引誘下落入陷阱,參加活動的老年人都會爭先購買一些被吹的包治百病,療效神奇的保健品回來,不久前寧波市海曙區(qū)執(zhí)法人員根據前期摸排結果,對浙江盛世紅瑞健康產業(yè)有限公司進行了突擊檢查,在紅瑞樂幫公司的電腦和硬盤中查獲了超過1800個小時的商品宣傳視頻和PPT課件,經認定紅瑞樂幫公司存在嚴重夸大宣傳和虛假宣傳的違法事實。

他的關鍵在于他宣傳的過程中他講的這些話或者是他使用的這些視頻課件,播放的PPT是有問題的,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像這樣的保健品銷售人員大多數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醫(yī)學知識教育,但是想要成為一名專業(yè)醫(yī)生要學習多年,那么比如說在本科階段正常的專業(yè)一般是四年,而醫(yī)生往往要學習五年,按照現(xiàn)在大醫(yī)院基本都只招碩士的要求,要七年才能完成碩士,如果讀完博士則需要十年的時間,如果還要算上基礎教育的話則還要再加上十二年,十幾二十年寒窗苦讀下來才能坐診行醫(yī),才有資格開出處方藥,而這個時候還僅僅是一個資歷尚淺的所謂小醫(yī)生,所以學醫(yī)真的是一個很慢很艱難的過程,需要驚人的毅力和非人的付出,但是我們看到在社區(qū)里,在那些胡同巷子的最深處,坐著給大家講課的所謂專家,他們可能連最基本的基礎教育都沒有完成,怎么有資格給老年朋友講述醫(yī)學常識呢?說起來學醫(yī)也可以非常簡單,因為每個中國人大多都覺得自己懂一點醫(yī)術,像風熱寒等等這樣的詞匯幾乎每個人都會說,你上火了,這幾天熱中了,這個東西吃了之后燥熱,吃這個才會清火,吃這個排毒,吃那個滋陰補陽,清熱潤肺降火等等,似乎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能夠給出這樣的建議,就像人人皆醫(yī),無師自通一樣,如此就把一個復雜專業(yè)問題拉到了咱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常識層面,所以很多人也會輕信身邊的人給自己開出的所謂方子,像清熱滋補排毒等等,也是大家認為可以天天去做的一件事,這也就使得老百姓對于醫(yī)學問題有著一種天然的自信,一方面這會生出對醫(yī)生的輕視,在醫(yī)院就診的時候會質疑專業(yè)醫(yī)生的診斷和處方,醫(yī)患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因為首先我們對醫(yī)生就不信任,那這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另一方面雖然人人皆醫(yī),但是卻無法開放,在非處方藥當中我們看到各種各樣的成份表,各種各樣的化學名字,也是令人迷惑的,那么遠沒有像中醫(yī)理論那么善解人意,于是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那簡單明了,不需要處方的中成藥,還有這些所謂的保健品就繁榮起來了,到這個基礎上再退一步,那自然而然就是龐大的保健品市場,這個藥我沒必要知道它是什么?它可能就是一塊糖,一碗粥,甚至是一個大饅頭,但是我們吃了之后就能夠延年益壽,解決像失眠等等這樣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說大家當然就愿意把這個錢花出去了,所以保健品市場只是表面,根子上還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是科學的還是愚昧的?如果人們認為一定需要雙盲隨機分組對照的統(tǒng)計結果,那么沒有作用的保健品自然就沒有市場,相反如果我們相信古人比今人高明,古時有無數的仙方妙藥,而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已經不需要論證就可以通過一個小藥片治療我們身上所有疾病,乃至全世界幾十億人不同疾病都可以用一種藥完全治愈,那么市場上一旦有人有了這種想法,騙子就會乘虛而入,來滿足大家的這種需求,并由此就衍生出了龐大的保健品市場。所以保健品市場亂象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不相信科學,不相信專業(yè),這其實是一個長久而持續(xù)的工作,但是在此之前咱們必須得發(fā)現(xiàn)并且證實這個問題。

這里是國家應急廣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有關于保健品成為坑老品的話題今天咱們就聊到這,在歌曲過后進入今天的第一現(xiàn)場,我們來聽一個故事,就是那些和地震波賽跑的人,待會見。

歌曲過后歡迎回來,這里是國家應急廣播高速加油站,我是修奇,帶您進入今天的第一現(xiàn)場,運動員要和對手賽跑,而我們今天要聽到的這個故事是和地震波的賽跑,一起來聽央廣記者從北京發(fā)回的報道。

記者:地震總是一個跟慘烈,傷痛等字眼聯(lián)系在一起,人類雖然至今無法提前預測地震,卻始終在縮短報告的時間,盡量減少災害損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北京遙測地震臺網測出震中震級用時近90分鐘,而一個月前北京海淀區(qū)發(fā)生2.9級地震,記者從手機上看到中國地震局發(fā)布的速報信息時,據地震發(fā)生只有短短不到三分鐘,從90分鐘到兩三分鐘,這中間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帶著好奇與疑問,我走進了北京國家地球觀象臺,它的前身是我國地震科學創(chuàng)始人李善邦先生在1930年建立地震臺,這也是中國人自己建設和管理的第一座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地震觀測臺。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仍然保存著曾經使用過的多種模擬地震儀,這些地震儀看起來就像是微縮版的建筑工地塔吊模型,吊壁上吊著一根粗大的彈簧,彈簧下面連接著砝碼形狀的大金屬塊,與之配套的是一個類似卷筒衛(wèi)生紙結構的滾筒記錄儀,一只探針形狀的筆來回跳動,在卷紙表面畫出一道道的波形,讓我沒想到的是這在二十年前很多地震臺站還在依靠這些簡陋的儀器做著地震監(jiān)測工作,中國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告訴我說,現(xiàn)在即便是野外流動監(jiān)測站臺也都實現(xiàn)了無人,而過去老一輩地震工作者陪伴地震儀的時間比陪伴自己家人的時間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