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yīng)急廣播 > 應(yīng)急廣播

唐山地震紀念墻上的新名字

2017-08-14 23:30-23:59 責編:張澤昕

00:00 00:00

 

王振平把電視上補刻紀念墻的消息告訴熊明安,“老兄,你快去問,不管花多少錢都要刻上去!”等了41年的熊明安催促王振平,“只要把名字刻上墻,父親就算有了著落。”

1976年,父親熊春柏46歲,1米76的個子,留著從軍時干練的平頭,不茍言笑。為了籌建廣西河池地區(qū)水泥廠,擔任供銷科長的他到唐山采購設(shè)備。彼時,唐山是擁有百萬人口的北方工業(yè)重鎮(zhèn)。“設(shè)備運回廣西了,人砸在了唐山市三八旅社。”

震后,熊明安的哥哥坐火車到北京,又轉(zhuǎn)車到唐山,一個禮拜后蹭上運輸公司運送抗震物資的車,跑進唐山找父親。旅館塌平了,找了半個月,在派出所找到了父親的出差介紹信、廣西的糧票,還有一塊手表。兩年后,單位來了公函,“認定熊春柏因公殉職”。

單位說死了,母親不認賬,每天給父親盛一碗飯放在旁邊。直到震后十年,為了求“入土為安”,才把父親生前最愛的軍裝、從唐山帶回的遺物,放進盒子,“做了個衣冠墳”。墳有了,可心里依舊懸著一處塊壘。

幾十年里,母親時不時提起要去唐山。1991年,她帶著熊明安的弟弟去唐山抗震紀念碑祭奠了父親,回來后六年就去世了。“一直到她去世,紀念父親的方式就是每天給他盛飯。”

41年過去,父親籌建的水泥廠改制成有限公司。熊明安開了證明信,發(fā)給王振平。王振平回到唐山很快辦好了補刻手續(xù)。“政府給刻,不花一分錢。”

2017年7月26日,王振平把墻上的名字拍了視頻發(fā)往廣西。熊明安聽著震天的蟬鳴,抹著眼淚,“有了墓碑,總算盡了孝心,以后不用再到廣西的街頭燒紙了,父親總算魂歸有處,母親也該安心了。”

熊春柏的名字再往上,是近兩年補刻的兩百多位駐唐部隊官兵。

吳東亮60多歲了,眼睛早早花了。他看不清手機,但能看清墻上每一個核實過的名字。站在7.28米高的紀念墻前,他的眼前就像放錄影帶。

“第一列,第二行,那個李會彬是個通訊員。地震的時候他在值班,本來能跑出去,但他跑回去拉警報,被砸死了。挖出來時手里還攥著半截警報繩……”

2013年7月28日,吳東亮第一次陪岳父岳母來紀念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