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印度洋海嘯,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紀實27

2018-03-05 23:30-23:59 責編:張凌

00:00 00:00

 

盡管條件艱苦,采訪難度很大,但在災區(qū)采訪的經(jīng)歷和感受一直讓我們的精神處于興奮之中。每一名記者都像上足了弦的發(fā)條,終日不停地奔波。

狹窄的帳篷里,吊在半空中的床鋪占據(jù)了大半的空間。圖像編輯機等設備和行李等又占去了剩下的面積,記者們只好借用便攜式馬桶作為寫字臺了。

整理筆記、編輯圖片、傳輸稿件•••••••這個小小的馬桶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記者們不必再彎腰屈膝地扭著身子寫稿了。

吃、住的困難再大,還能夠克服,但在所有的困難中,時間不夠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因為每天白天要跟隊伍出去采訪,一去就一整天或大半天,稿件大部分都是下午或晚上回來寫,這樣在北京截稿之前,留給我們寫稿的時間十分有限。為了及時把稿子趕出來,大家基本上每天一回來就先把當天的消息和特寫趕出來,發(fā)回北京后,再開始吃飯,這時經(jīng)常是晚上十一二點了。飯后再繼續(xù)工作,整理照片,整理素材并撰寫深度報道,平均每天工作到凌晨兩三點鐘,曾有三個夜晚通宵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擁有快速、簡便的通訊發(fā)稿設備對記者而言如虎添翼。

在出國采訪前,記者向技術部門學習了海事衛(wèi)星電話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利用衛(wèi)星電話傳輸稿件和圖片的技術。

在災區(qū)采訪的前期,記者的設備一直工作正常。但伴隨著當?shù)赜昙镜牡絹?記者的電腦好像染了病一樣。剛開始是下載圖片的軟件出現(xiàn)了故障,緊接著海事衛(wèi)星電話的驅(qū)動程序也莫名其妙地“丟”了。

嘗試著利用電子郵件發(fā)圖片,接連幾次的失敗讓記者徹底灰了心。眼看著手中的稿件和照片發(fā)不出去,記者的頭一下子大了??偵绮贿h千里派我來執(zhí)行采訪任務,如果設備一且出現(xiàn)故障,我豈不是成了無用的“災難旅游者”?

手中的表顯示,此時已是北京時間23點多,記者猶豫了一下,決定還是給總社負責技術的吳麗華同志打電話救助。

盡管心有不安,但說實話,此時聽到電話接通了的鈴聲卻讓我感到異常悅耳。

經(jīng)過初步“診斷”,吳麗華決定第二天一早就通過電子郵箱將軟件傳給我。起初記者也將信將疑,畢竟遠隔千里之外,而且傳來的軟件能否起作用也是個未知數(shù)。

一整夜我都被無盡的擔憂攪得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天亮,估計總社已經(jīng)上班了我就打開郵箱驚喜地看到了軟件。而且,吳麗華擔心我不會安裝軟件,還細心地將軟件安裝的步驟逐一作了說明,

救兵趕到,險情解除。記者的電腦又歡騰地工作起來,一張張圖片和稿件又伴隨著電波飛向北京••••••

記者在班達亞齊的工作量是超負荷的。每天早上7點多鐘就要起床為跟隨救援隊員出征做好各種準備。然后到災民營或遠郊村鎮(zhèn)采訪當?shù)貫拿褚约爸袊鴩H救援隊隊員,對災情和救援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隨后就要搭乘各種交通工具返回營地抓緊時間寫稿、發(fā)圖片。傍晚,參加救援隊總結會議,商定第二天的采訪計劃。在班達亞齊采訪的14天時間,我們很少在深夜兩三點鐘之前上床休息。高強度的工作使記者們的身體出現(xiàn)了極限的癥狀:心跳過緩、脾臟過大、神經(jīng)衰弱、頭疼等等。即使如此,大家仍把全部身心放在了采訪上。

一天早上吃早飯時,中央電視臺記者李清波叫熬夜的人民日報記者趙亞輝“起床啦”,沒有反應;過了一會再叫,“吃飯啦”,仍沒有反應。后來,李清波干脆叫到:“有情況了,馬上出發(fā)!”趙亞輝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睡意全無??磥?記者在睡覺時都是睜著眼睛的。

國家應急廣播—應急檔案,今天,為您講述:印度洋海嘯,中國國際救援隊救援紀實26,也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