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1920年,海原大地震2

2018-10-31 23:30-23:59 責編:母晨靜

00:00 00:00

 

海原大地震時,據(jù)當時地方政府統(tǒng)計,房屋、窯洞倒塌達20萬間之多,破壞和損壞更不計其數(shù),掩埋了不少居民點。窯居是造成地震人員傷亡慘重的一大重要因素。

大地震使海原的社會生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在大地震前,海原地震帶大多數(shù)人居住在崖窯里,由于窯洞地震時極易坍塌,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有了這次地震教訓后,海原地震帶上的居民大多拋棄了窯洞居住方式,選擇了有一定抗震力的磚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居住。

海原當?shù)氐母G洞有兩種:一種叫“拱窯”,是夯土墻承重,利用土坯發(fā)圈筑成的拱頂;另一種窯洞叫“崖窯”,沿山腳下的陡崖挖成。這兩種窯洞的抗震性能都較差,一旦倒塌,室內(nèi)人員死亡率極高,尤其是拱窯,在七度區(qū)已倒塌過半。

每年快到十一月初七時,海原當?shù)氐娜藗兙蜁肫疬@一天。每年這一天,村民們都要上墳。幾乎家家都有在地震這一天去世的人。

在海原縣縣城西南角,有一個占地近200畝的“萬人墳”,安葬的就是地震遇難者。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后,都有來自陜西、甘肅、青海以及寧夏其他地方的人遠道而來,到海原縣縣城外的“萬人墳”和其他地方祭奠。其中,到“萬人墳”祭奠最多時竟達千人以上。地震后,由于遇難者太多,無法一人一墓,因此有很多都是合葬墓,有的墓穴竟掩埋了7具遺體。對這刻骨銘心的日子,回族人稱之為“紀難日”,漢族人則叫“劫難日”。

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后,海原當?shù)孛癖娺€有一項風俗習慣是炒豆子,將扁豆、黃豆等原糧炒熟吃。這一風俗習慣是為了紀念地震時期人們經(jīng)受的苦難。地震時,很多人被壓在房子下面,就是靠著吃原糧活下來的。這一風俗也表達了人們感恩生活的心愿。

地震過后,很多人家認識到了窯洞的危險,蓋了新房子,但也有一部分群眾蓋不起房子,仍然住在土窯里。無論是住土窯還是住房子的人,他們都習慣性地在門背后放一把鐵鍬。據(jù)說,這是為了防止災難來臨時,有自救的工具。經(jīng)歷過大災的人們開始有了強烈的防災意識。

當時甘肅省通訊網(wǎng)絡落后,只有簡陋的電話線網(wǎng)絡,難與外界接觸。北洋政府并沒有積極救災及防治,國內(nèi)政局動蕩,當時的中央政府內(nèi)部貪污腐敗,造成很多救災災款未能直接抵達災民及省政府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