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應急廣播 > 應急廣播

地震應急避險常識

2016-07-29 11:00-12:00 責編:王麗陽

00:00 00:00

 

海貓老師:聽眾朋友大家好,主持人好。

修奇:其實在28號也看到您的朋友圈發(fā)了一條消息說緬懷,回望那40年前的一個瞬間,40年前在中國應該還沒有專業(yè)的地震救援隊吧。

海貓老師:是的,那個時候沒有專門的地震救援隊。

修奇:其實在救援的時候可能更多通過圖片來看,我們看到的是軍方的力量和老百姓自己用徒手來挖掘。如果跟今天相比,當時的一些救援的裝備是不是顯得有些簡陋了?

海貓老師:沒錯,當時應該說就沒有救援裝備,就是士兵們能用的,也就是說鐵鍬,也就是說基本上在剩下的。當時的建筑應該說也和現在的建筑也不一樣,當時好多建筑是土坯房或者是磚瓦的房子,幾乎沒有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這是一個最大的一個問題。所以說當時的條件實際上應該說是整體的,國家也是百廢待興的那種狀況,整體造成了對地震應急這方面都幾乎是沒有的太大的一些投入意識。

修奇:那我們真正成立第一支地震方面的救援隊大概是在什么時候?

海貓老師:這個我記不太清楚了,應該是有二三十年了。

修奇:二三十年的時間。

海貓老師:恩,應該說是,我們國家現在除了民間的隊伍,還有政府專門的一些隊伍。包括一些我們的軍隊,很多的地方也就專門成立了一些應對地震救援的救援隊,是這樣的救援隊。而且都有專門的一些地震救援的一些各種各樣大型器械,破拆設施類似這樣的裝備,應該現在已經比較完善了。

修奇:所以您提高了現在的裝備非常完善,我們就回望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時候,我們知道綠野救援隊也是參與了相關的救援工作,當時我們的響應機制是什么樣的?因為我們回望40年前的時候可能通訊完成中斷,當時打電話打到唐山打不通我們才知道地震發(fā)生了,那么在汶川當時我們的響應是怎么樣的?

海貓老師:應該說那個時候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手機是在那時候還沒有,不能說沒有有QQ,但是微信還沒有那么發(fā)達的時候,剛剛有一個雛形。所以說汶川地震的時候,當初其實我們到了現場最大的一個問題還是一個通訊的問題,因為最早我們的隊伍進去了之后,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說我們只要從成都的大本營進到下邊里面去,下邊就是沒有任何的信息。

修奇:對,我不知道要干什么,我不知道到哪去。

海貓老師:對,手機是沒用的,也只能一個短距離的,所以說那個時候大家都是在揪著心,這一撥人員進入現場以后到哪個方向去了,有的時候一兩天才能出來,所以說這個時候就很糾結。我們曾經有一個隊伍,我印象中是民政部派下去的一支救援隊,然后下去之后將近有10天左右沒有任何信息發(fā)回來,北京這邊已經急的就不行了。

修奇:是。

海貓老師:大家想一下,帶了這么多的人進去了以后,沒有任何信息傳出來,這是很糾結的一件事。

修奇:相當于是孤注一擲,所以后來我們是怎么獲取到前方的消息的呢?

海貓老師:應該說我們當初的那個救援隊,應該是比其他的隊伍還好一些,因為當時的時候我們救援聯盟,義軍救援聯盟里面,當初我們自己是帶了一個衛(wèi)星地面接送站,當時去了以后,衛(wèi)星地面接送站架在災區(qū)的那個中心的位置,然后部隊,包括很多新聞記者,采訪的記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因為那個時候上網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發(fā)稿子類似這樣的。這是相當于也是震后的將近三四天以后的時間才能做到的,基本上。

修奇:恩。

海貓老師:那么現在應該講我們的這個當時印象中應該是七八天左右才恢復了有一些,就是民網的一些數據,就是我們可以打電話了,在災區(qū)那個地方?,F在我們國家,我覺得就是通過后期的這些地震,雅安地震,玉樹地震,地震完了以后在當地救援現場的,應該是網絡通訊,應該是三天左右就能恢復。

修奇:所以您是說在當時之后其實總結出了一套經驗,比如說如果再遇到公路斷交的情況,或者是網絡不通的情況,那么這次我們就有更加先進的經驗了。

海貓老師:對對對,我們現在要是進入災區(qū)的話,第一時間肯定別想著用民網來進行交通,所以我們通訊一般都是用衛(wèi)星電話或其他這些設備,要是定位的話一般用北斗啊,或者是其他的這些設備來定位。然后通訊肯定就是用衛(wèi)星電話。

修奇:所以其實我們在回到當年40年前,現在我們是有國家地震臺網,其實如果說在國土境內發(fā)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包括很微小的,1.0級,2.0級我們都會有相關的檢測,但是40年前這樣的東西是沒有的,而這兩年我們看到在國際上其實有一個概念叫“第一響應人機制”,那這個第一響應人在地震發(fā)生之后,他承擔著什么樣的作用?

海貓老師:實際上第一響應人不僅僅是大家很多人把它片面的理解為在救援的過程,也就是說我們通過廢墟里面扒人,其實你想人包括很多的環(huán)節(jié),包括響應機制,包括通訊保障這些都是第一響應人需要做的東西。